【南方杂志】他们是医学探索的先锋,也是教书育人的好老师

2023-09-11

他们是医学探索与研究的先锋

也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好老师

医学教育关系人民健康

更关乎国家、民族发展

今天,是第39个教师节

《南方》杂志记者采访了中山一院的四位医师

一起来听听他们从医从教的故事

 

      梁力建:身教重于言传,要在实际工作中让学生感受到医德

 

梁力建教授

 

      梁力建不仅是全国著名肝胆外科教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还是国家级教学名师。

      对待病人,他是温暖、轻柔的;面对学生,他是高标准、严要求的。在他的学生、肝外科主任医师华赟鹏的记忆中,对于疑难危重病人的会诊和抢救,梁力建教授坚持做到随叫随到,他总说“作为医生,你的所有都应该奉献给病人,随时做好处理病人的准备,无论白天和黑夜。”

      身为国家级教学名师,梁力建对医学教育有着自己的心得:首要任务就是记住学生名字,减少师生隔阂,只有学生对老师有亲切感,才会敢于问老师。其次,是要能够用简单语言指导学生,把几十年的临床经验,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点醒学生。然后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始终坚信“身教重于言传”,最重要的是要以身作则,在实际中让学生感受到医德教育。七十多岁的梁力建现在仍会带着学生们查房、做手术。“当你自己查完房给病人盖好被子、扣好扣子,用双手给他们传递勇气和关心……学生自然也会感受到这股力量。”

      “‘医病医身医心,救人救国救世’的医训从很早就激励影响着我们。”梁力建感叹道,“有这么多年轻后生,我深感责任重大。我也希望能把自己的经验传给更多的学生。”

 

      张昆松:借力国际化,打造适合自己的教师培养架构

      8月26—30日,全球最大的医学教育学术组织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Health Professions Education(AMEE)在苏格兰格拉斯哥举行2023年全球年会,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荣获ASPIRE-to-Excellence(国际合作)大奖,成为了国际上首家获此殊荣的医疗机构,也是中国大陆首家获得AMEE国际医学教育成果奖的单位。

 

AMEE新任CEO Anne Lloyd与中山一院肖海鹏院长、中山一院医学教育代表团进行会议交流(左上角为张昆松)

 

      在这项荣誉背后,是中山医以师资培养为切入点,在提升医学教育方面近十年的深耕。

      “之前我们面临两个困境:教学体系传统,师资力量薄弱。”医院医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昆松介绍。

      因此,中山一院通过持续深化医学教育国际合作,让越来越多的临床一线教师能够接触到现代医学教育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并付诸日常教育教学实践。同时,他们也在教学晋升评优体系等等系统性的改革上下足了功夫。2022年5月成立了全国首个院内医学教师发展中心,致力于打造国际化、专业化医生培养体系。

      “未来对医生的要求是多元化的。”张昆松认为,师资发展是人才培育的重要抓手,面对医疗前沿发展,医学教育也要学会重新定位医生培养的方向。

      他表示,未来中山一院也将响应广东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加强高层次人才培育招引,努力打造适合中山医的教师队伍、架构和教学体系。“我们要从physician(医生),再到teacher(老师),最后成为educator(教育家)。”

 

      罗镇华:我非常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多探索

      国家级青年项目入选者、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人才的罗镇华是中山一院精准医学研究院一名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肝脏胆管疾病系统生物学、泛癌症基因组学等,同时,他也是一名研究型老师。

      不同于临床医生,他的日常就是和各种细胞、仪器打交道。“我们做实验的,确实会有些寂寞,经常会遇上实验失败,还是会有些失落的。”作为一名研究员,罗镇华十分理解学生们会遇到的困难。

      如何将相对枯燥的科研学习变得有趣,让学生学得更好?罗镇华喜欢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从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感受到科研的乐趣。此外,他还会将临床和基础研究相结合,让学生能接触到不同领域的技术。

 

罗镇华(左二)正在做实验

 

      “培养学生有压力也有动力,会让我有一种责任感。”谈起他和学生的关系,罗镇华认为他们亦师亦友,“有的时候他们会给我很多启发。我也非常鼓励我的学生大胆尝试,多探索不同的方向和研究内容。”

      现在许多肝胆疾病检查项目,都需要通过切片进行诊断。经过三年多的研究,罗镇华带领团队在血清里找到了标志物来诊断疾病。这项技术一旦落地推广,疾病的诊断就能从以前的6—7项检查减少到1个项目,大大节约患者的时间与金钱成本。

 

      涂剑:我的老师告诉我“没有坏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肿瘤科副主任医师涂剑是本科教学新秀,他的学生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师兄”。

      既是医生又是老师的身份,令涂剑深感责任重大:“以前念书的时候,王庭槐老师经常说‘没有坏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因此因材施教非常关键。”

      在涂剑看来,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热情,“我会鼓励学生自己提问题,引导他寻找答案,再修正他的答案。”在这过程中,涂剑也完成了自己诊治思路的再次梳理。

 

涂剑(右二)正在带学生查房

 

      在实际教学中,他选择“放手不放眼”,让学生有锻炼的机会,也要保证安全。“如果同学真的出了差错,我也不会当着患者的面批评学生。这既是对患者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

      “很多临床大教授都是临床、外科、科学研究水平齐头并进,这三方面是互相成就的。”现在,教学也成为了他的动力。在梁力建教授、赖佳明教授等前辈的悉心指导下,涂剑也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不仅他顺利完成了授课、带教,还获得2022年中山大学第十六届临床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2022年广东省柯麟医学基金会临床医学专业优秀临床带教教师。

      “我只是很年轻的教师,严格讲我只是年长一点的学生而已。”涂剑十分谦虚,“医学的技术和知识日新月异,我们都需要终身学习、不停学习。”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他们肩负起育人使命

凭借精湛的医术和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培养出一批批杰出的医学人才

今天,是他们的节日

让我们一起道一句:节日快乐!

 

记者/周丽娜 通讯员/彭福祥 梁嘉韵 章智琦

报道链接:

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9/10/c8085279.html?colID=7747&firstColID=7747&appversion=10400&enterColumnId=7747&from=weChatMessage

报道日期:2023-09-10